松江區(qū)舊書回收 長期服務(wù)上門 大量收購二手書 隨時聯(lián)系



如今,古籍修復(fù)的傳統(tǒng)工藝已經(jīng)成為一項冷門手藝,但人們對紙質(zhì)書籍的熱愛,仍不改初心。
線裝書的書頁大多是中間折疊的雙頁,中縫朝外。上、下書頁中間對折的直縫處稱作書口或版心。翻閱久了,書口會開裂。這是古籍見的癥狀。修復(fù)書口開裂叫“連口",北京話叫“溜口"。溜口就是將書頁展開,背面朝上、正面朝下。書口對正后,一手持筆在書口上涂漿糊,另一只手貼上富有韌性的薄綿紙。圖中的修復(fù)師傅,正在給書口上貼綿紙條,即“溜口"。
書頁過于輕薄,可以在書頁之間夾一張襯紙,以增強書頁的牢度。襯紙可以選用雙頁襯,也可以用單頁襯。“金鑲玉",也叫“袍套襯",是一種典型的加襯紙修復(fù)法,即在書頁里襯一張白紙,使天頭、地腳及書背三邊都鑲襯出白色襯紙,和泛黃如金的原書頁相映生輝,因此被美稱為“金鑲玉"。圖為修復(fù)師給書頁中加襯紙。

古籍經(jīng)過修補、折頁、配冊和襯紙后,為使書口整齊、欄線劃一,工匠們要進行“齊欄"。齊欄的目的是為了使古籍美觀、整齊,賞心悅目,因此直接影響到古籍裝幀的優(yōu)劣。技藝嫻熟的師傅,修復(fù)的古籍整齊如刀裁。圖中的師傅在把齊欄后的書頁蹾齊,以便于穿孔訂線。
線裝書在穿孔訂線之前,要先通過紙捻來固定書頁。裝訂師傅要在靠近書背處,從正反兩面,用錐子打兩個洞眼,然后穿上紙捻。圖中的師傅,正在用敲槌敲打錐子,給蹾齊的書頁打穿紙捻眼。
圖為修復(fù)師在穿線,也叫訂線,是古籍書頁裝冊的道工序。由于蠟線太硬,棉線容易老化,一般線裝書都用真絲線。裝訂精美的古籍,天頭地腳、書背書角都看不出訂線的線頭,神龍不見首尾。

線裝書不同于洋裝書,屬于軟皮書,因而只能平放。為了便于存取,許多線裝書都配有用硬紙、錦緞或絲綢等做的函套。函套只圍裹書籍四面而露其上下兩端的叫“四合套",也有由兩塊木板制作的“夾板"。整理好的古籍存放在“四合套"或夾板里。
為了檢閱方便,古籍的“書根"即下端的切口部分,往往寫有書名、卷次和冊數(shù)。圖為師傅正在給裝幀好的古籍寫書根,用銅錢固定的絲線起到界格的作用,以便使書根的文字工整。
所有評論僅代表網(wǎng)友意見,與本站立場無關(guān)。